资讯中心
Starring Air International HR
国新办举行就业扶贫实施有关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效发布会
1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就业扶贫实施有关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效发布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周丽宁,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仲朝介绍就业扶贫实施有关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效,并答记者问。
李忠: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扶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截至10月底,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973万人,是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108.9%。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服务、加强技能培训等四个方面。
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围绕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两大方向,探索形成有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扶贫车间、产业项目吸纳、创业带动就业四条渠道,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二是完善就业政策。形成覆盖用人单位、服务主体和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各个渠道的精准帮扶政策体系,运用资金补贴、税费减免、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吸纳、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为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提供坚实政策保障。
三是优化就业服务。做到三个坚持。坚持精准服务,对贫困劳动力开展一对一帮扶;坚持持续服务,持续向贫困劳动力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坚持稳岗服务,帮助贫困劳动力稳在企业、稳在当地。
四是加强技能培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应培尽培。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支持贫困劳动力免费培训、线上培训,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开展以工代训。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支持贫困家庭子女免费上技工院校。
经过5年的努力,就业扶贫成效显著。一是助力全面脱贫。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二是推动产业发展。累计建设扶贫车间32688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1万多人,创办领办各类经营主体21.4万个,既促进贫困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也为乡村地区产业长远发展筑牢了根基。三是构建帮扶体系。形成了针对乡村地区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体系。扶贫车间吸纳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43.7万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406万贫困人口增收;开发保洁、保安、造林绿化、助残、托幼等各类公益性岗位安置496.3万贫困人口。
提问环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请问在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方面,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扶持措施和有关激励措施,下一步有何打算?
李忠:
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决策部署。五年来,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贯彻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构建了上下协同、部门联动的就业扶贫工作体系。形象一点,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即:一套政策,两大方向,三项手段,四个重点。
一套政策,就是在试点先行、地方探索、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就业扶贫的政策措施体系。政策惠及了贫困劳动力、贫困地区、市场主体、就业服务机构等对象,贯穿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各个渠道。对企业吸纳的,给予定额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吸纳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对自主创业的,给予限额税收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和创业补贴;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给予岗位补贴,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对参加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培训期间的生活费补贴,支持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
两大方向,就是坚持外出务工与就地就近就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托东西部劳务协作、对口支援、省内帮扶等机制,强化有组织劳务输出服务,帮助有意愿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愿出尽出。目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达到2973万人。另一方面,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加强扶贫车间等载体建设,累计建设扶贫车间32688个,吸纳贫困人口43.7万人;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培育致富带头人41万多人,带动406万贫困人口增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496.3万贫困人口。
三项手段,就是利用服务、培训、维权这三项手段协同发力。坚持精准化的就业服务,建立人员帮扶清单和岗位需求清单,实施特色稳岗帮扶,推动人岗精准匹配。坚持针对性技能培训,满足贫困劳动力技能提升多元化需求,分类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定向定岗培训、在岗提升培训、以工代训,开展技能脱贫千校行动,支持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技工院校,累计组织贫困劳动力参加政府补贴性培训838万人次。技工院校累计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34万人。坚持全流程权益维护,加强企业用工指导,维护贫困劳动力合法权益,实现“跟踪一人、落实一人、保障一人”。
四个重点,就是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52个未摘帽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湖北四类重点地区,在资金、政策、服务等方面倾斜支持。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政策支持,促进358万搬迁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组织上海、广东等东部6省市实施支援湖北劳务协作行动,开展定向劳务对接,目前,稳定在6省市务工的贫困劳动力199万人,占湖北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总数的75.6%。
就业扶贫已成为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组成,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渠道。我们将不断优化就业帮扶政策体系,完善工作举措,促进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贡献。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在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中,劳务协作工作推进的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谢谢。
欧青平:
重点向大家介绍就业扶贫的工作情况。在就业扶贫工作中,开展跨省跨区域的劳务协作,是这一轮脱贫攻坚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劳务协作是我们国家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进一步推动跨省区间的劳务协作,特别是2016年,在汪洋同志的亲自指导、亲自推动下,我们组织开展了广东与湖南、湖北之间的劳务协作试点。试点取得了成功,在全国进行了推开。当前各地推进劳务协作的主要做法是建立两大精准机制,一是输出地与输入地的精准对接,二是贫困劳动力与岗位信息的精准对接。尤其是在东西扶贫协作框架下推进劳务协作,不仅扩大了劳务输出的规模,还提高了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各地推进劳务协作,主要有三个类型。
一是省际之间的劳务协作。在开展省际劳务协作的过程中,由东部省份提供岗位需求信息,中西部省份按照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中西部地区还普遍在东部发达地区劳务人员集中的城市设立劳务服务站,提供跟踪服务,贫困群众跨省务工人员逐年增加。
二是开展省内劳务协作。中西部支持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帮助贫困劳动力在省内务工。比如说湖南就组织长株潭地区与湘西等欠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协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是专项劳务协作。今年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专门组织了湖北省与六个东部省份开展“6+1”劳务协作专项行动。同时,针对今年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易地扶贫搬迁万人以上的安置区开展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的脱贫行动,还组织像阿里、京东等大企业与特定地区开展定向招聘、居家就业、创业带动、爱心助农等四大协作计划。
脱贫攻坚战以来,各地把贫困群众自发外出务工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宣传发动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劳务经济人、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劳务输出。2020年,跨省务工贫困劳动力比2016年增加了400多万人。今年我们外出务工已经达到了2973万,其中跨省务工超过了1000万人。而且跨省务工人员的收入也大幅提高,据我们不完全统计,在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中,跨省务工的收入在贫困务工人员中是最高的。
同时,各地围绕劳务协作,也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比如说广东省出台了“五个一”的措施,千方百计把建档立卡劳动力稳在岗位、稳在企业、稳在当地。广东在今年吸纳外省贫困劳动力的总数是全国最多的,达到了387万,超过了跨省贫困劳动力总量的1/3。另外,江苏精准提供就业服务,外省来江苏务工人员与本省的劳动者平等对待、一体服务,全面纳入当地的就业服务和政策援助体系。浙江省先后出台了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的30条,扶持小微企业度过难关的17条,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度难关,稳岗位、稳就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刚才我们了解了就业扶贫工作的有关情况,能否再详细介绍一下就业扶贫取得了哪些成效?
欧青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就业扶贫成为我们脱贫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些年来,我们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从组织发动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和推动就地就近就业两个方面统筹推进,全力以赴促进贫困人口的务工增收,成效非常明显。我们也总结了一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务工人数大幅增加。大家知道,贫困地区很多都是出于交通不便、比较封闭的地方,过去贫困劳动力外出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主要是交通不方便,信息不对称,贫困劳动力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比较差,阻碍了他们外出务工的可能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们组织基层的帮扶力量,摸清贫困劳动力务工的基本信息,按照他们外出务工的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精准帮扶。同时,推动省际间、省内发达地区和贫困县的劳务协作,大力发展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想方设法解决那些因各种原因没法出去的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逐年扩大。我们也统计了一下,2016年到2020年,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增加了1000多万人。同时,外出务工稳定性也在不断提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比例大幅度增加。
第二,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助力全面脱贫。务工是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五年来,贫困家庭务工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中逐年上升。目前外出务工已经涉及到了2/3的贫困家庭,这些家庭2/3左右的收入都是来自务工。应该说,务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收入保障。
第三,增加了技能,提高了整体素质。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广泛开展岗前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二是对已经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加大在岗培训。三是对贫困家庭新成长的劳动力,让他们接受职业教育。我们统计了一下,这些年来,有将近800万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了职业教育,这些人从职业学校毕业以后,就业的稳定性是非常高的。比如说今年我们在四川凉山州彝族会东县有个叫宁显海的贫困孩子,在攀枝花技师学院学习焊接,2017年夺得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的金牌。比如西安市高陵区的胡敏,通过免费助学资助在陕西汽车技工学校学习,2019年在全国钢结构焊接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巾帼精英奖”。
第四,转变了思想观念,激发了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要先扶志,我们感到,就业就是最好的扶志扶智的方式。近些年来,有大批的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在依靠自己的双手增加收入的同时,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摆脱了思想依赖,也改变了过去有一部分贫困群众听天由命、消极无为、安于现状的状况,接受了现代生活的理念、市场经济的观念,实现了“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从根本上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务工不仅是贫困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贫困家庭劳动力的素质,为他们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总结的四个方面的成效,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就业扶贫也是推动贫困家庭摆脱贫困最有力的手段。在下一步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中,我们会会同人社部进一步抓好就业扶贫这项工作,推动贫困家庭稳定增收,巩固拓展就业扶贫成果。
北京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们的问题想提给宁波市领导。我们知道,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劳动力到东部地区企业务工,请问宁波在吸纳贫困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就业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
陈仲朝:
近年来,宁波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在人社部和国扶办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以赴做好就业扶贫的协助工作。到目前为止,宁波共有外来务工人员385万人,占全市人力资源总量的57%,其中在中西部省份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宁波就业的就有31.5万人。
回顾这几年,我们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精准对接,让贫困劳动力既能“出得了村门”,又能“回得了厂门”。针对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在疫情严重时期,就业岗位不稳和门难出、路难行的情况,及时建立专班,出台有效政策,全力推动安全平稳的返岗。一是“面对面”会商对策。今年3月中旬,分别与两州召开“云端”会商会议,会商稳岗就业、产业扶贫等相关重点措施。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今年先后3次率团到两州走访对接,推动相关任务具体落实。二是“点对点”匹配需求。我们充分发挥宁波市人力资源市场驻两州分市场和两州驻宁波劳务协作站作用,精准收集岗位供需情况,定期召开专场招聘会,引导劳动力到宁波就业。今年目前已经定向推送精准信息8万多条次。三是“心贴心”保障出行。我们率先开展了“十省百城千县”专项行动,与贵州、吉林等12个省55个市67个县建立就业协作机制,通过包车、包机、包专列等形式,累计接回务工人员14.1万人,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的无缝衔接。
二是精心保障,让贫困劳动力既能“干得了”又能“留得住”。我们及时关注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和工作状态,通过全方位就业指导帮扶,让他们安心工作。一是推动“人岗相适”。与两州合作开展技能培训,提高适岗能力,今年已经累计培训2万多人。积极开发1万多个零门槛就业的辅助性爱心岗位,并且对这些爱心岗位提供比较好的基本保障,提供不低于5000元/月及安排食宿待遇。二是发放“稳岗红包”。保障对口地区建档立卡人员同等享受我市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待遇,对接收就业的企业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稳岗补贴等政策激励。三是实施“动态监测”。建立“一周一调度一研判”机制,强化对建档立卡人员在我市就业情况的动态监测和余缺调剂,并且由责任人跟进处理稳岗就业的情况,确保稳定就业。
三是精细服务,让贫困劳动力既能“充分融入”又能“有归属感”。建立立体化、市场化扶贫帮困体系,整合调动各方资源力量参与,增强在宁波就业人员的心理认同。一是党建认领“聚人心”。支持对口地区在宁波成立务工人员临时党组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二是老乡帮扶“稳人心”。鼓励企业开展“老人带新人”“老乡带老乡”等活动,带动更多务工人员的亲友、同乡在宁波稳定就业。三是人文关怀“暖人心”。我们推出夫妻岗、父子岗、兄弟岗等亲情岗位,提供“夫妻宿舍”等待遇;加大扶贫政策、典型事迹等宣传,形成社会齐参与、大家献爱心的扶贫工作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把保持就业扶贫成果持续稳定、确保脱贫不脱帮扶作为工作主基调,保持共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更多宁波贡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请问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如何?采取了哪些提升收入的措施?
欧青平: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是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汇总和监测,目前据了解,第三季度数据还没有出来。从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情况看,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说明这些年脱贫攻坚对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年,我们在增加贫困家庭收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第一方面,注重发展产业。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有了长足进步,培育了一大批支柱产业。产业发展也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创造了很多就近就地就业的机会。第二方面,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吸纳大量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这也是他们增收的一个主要渠道。第三方面,通过开设扶贫车间、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增加扶贫公益岗位等有效措施和手段,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特别是那些弱劳力和半劳力的贫困人口创造了就业机会。第四方面,加大社会保障力度。通过社会保障各方面政策的落实,减少贫困家庭的支出,比如说医药费的支出。还有就是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为贫困家庭的增收带来很大的政策优惠。应该说,目前所有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都超过了脱贫标准。我们完全能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
经济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中西部地区普遍将就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请问甘肃省在组织贫困劳动力走出去以及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周丽宁:
感谢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对甘肃扶贫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就像您刚才所说的,就业扶贫的确是甘肃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全省71%的贫困户务工收入超过了总收入的50%。今年我们已输转劳动力是52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是189.9万人,比去年增加15.2万人。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外以“促”为主,千方百计组织贫困劳动力走出去。
一是深化合作促输转,实施稳东扩西,今年特别是疫情来临之际,我们与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市区建立了劳务协作机制,向东稳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输转岗位,向西加大向新疆、内蒙等周边省份的输转力度。今年稳定向外输转劳动力213万人,在疫情较重期间,我们加大了“点对点”的输转力度,帮助11万劳动力返岗复工。
二是树立品牌促输转。近年来,我们立足省情实际,着力打造建筑工、牛肉拉面师等各类劳务品牌,特别是推动了“陇原妹”“礼贤嫂”“镇原护工”等精品家政服务品牌走向全国,从业人员达到20万人以上。疫情期间,我们全程护送家政服务人员到北京、天津等地区返岗复工,为许多家庭解了燃眉之急。9月份,我们与北京市人社局签署协议,共同培育建设了15个家政服务员培训输转基地。
三是提升技能促输转。甘肃省政府专门制定了提高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效的20条措施,以就业为导向,量身订做培训“菜单”,采取“岗位+劳务机构+培训”的方式,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截至10月底,培训贫困劳动力37.17万人,培训后就业率达到70%以上。
对内以“保”为主,想方设法稳定扩大就近就业岗位。
一是纾难解困保就业。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在全国较早出台了稳就业“33条”、保就业“24条”等超常规举措,形成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认真落实社保费“减免缓返”政策,为企业减负达73.9亿元。加大劳务奖补力度,发放各类务工补贴9.88亿元。优化简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用便利服务打造暖心高效的就业创业环境。
二是挖潜拓岗保就业,大力实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优先使用本地贫困劳动力。实施财政、税收等一揽子优惠政策,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建设扶贫车间2454家,总规模在全国位居第五位,吸纳就业9.9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万多人,带贫人数居全国第四位。同时,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今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3.88亿元,吸纳带动就业19.46万人,其中7.73万名为返乡创业农民。
三是兜底帮扶保就业。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公益事业发展,对特困群众实行兜底帮扶,三年累计开发爱心理发员等公益性岗位10.3万个,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员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014年以来,经过社会各界帮扶和全省上下勠力攻坚,甘肃已累计减贫534.5万人。目前,我们最后8个贫困县、17.5万贫困人口正在进行脱贫验收,甘肃打赢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陇原儿女正在信心百倍地书写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新篇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12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将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致力于国际发展合作核心,也将消除贫困作为首要目标,让资源更多向减贫等方面倾斜。请问今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有关措施,并且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李忠: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对就业产生影响,贫困劳动力首当其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既战疫、又战贫,提出“一个超过、两个不少于”的目标任务。即:今年全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超过2800万人,东部地区今年吸纳中西部地区贫困劳动力务工总数不少于去年,中西部地区今年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总数不少于去年。为此,我们召开系列部署会议,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支援湖北6+1劳务协作、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全力帮助贫困劳动力稳岗就业,确保贫困劳动力出得去、稳得住、强服务、有保障。主要是围绕“四个优先”来发力。
一是优先外出。始终将促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摆在突出位置,作为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优先保障对象。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的“点对点”返岗复工协作机制,通过包专车、包专列、包机等方式,帮助贫困劳动力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做到无缝对接,累计输送贫困劳动力160万人。
二是优先稳岗。发挥政策合力效应,全力以赴帮助稳在企业、稳在当地。全面落实“减、缓、降、返、补”稳岗政策,建立企业定期联系专人帮扶机制,加强用工指导、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优先留用贫困劳动力。对失业贫困劳动力,优先提供转岗服务,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尽力把贫困劳动力稳在当地。
三是优先服务。准确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状态,实施“一对一”的帮扶,确保岗位收集最大化,政策落实最到位,做到服务无盲区,关怀全送到。这期间,我们把贫困劳动力作为重点,在线上春风行动、百日千万网络招聘行动、金秋招聘月、就业创业服务攻坚季等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中,予以优先保障,开设服务专区,举办专场招聘,提供岗位超千万。
四是优先安置。对于就业确实比较困难、返乡意愿又比较强的贫困劳动力,积极稳妥承接,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支持带贫效果显著的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推动一批以工代赈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开发一批乡村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确保贫困劳动力返乡有就业、收入有保障。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就业扶贫丝毫不能懈怠,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冲刺,奋力攻坚,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更大贡献。